查看原文
其他

视唱练耳教学呈现新变化新趋势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4-10-10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一至三年级学生在研讨会开幕式现场展示视唱练耳课教学改革成果

文 | 徐丽梅


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视唱练耳课是目前国内所有高校、音乐学院附中音乐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生通过视唱练耳提升音乐听觉能力、读谱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音准、节奏和基本的乐谱视唱能力。因此,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可谓音乐学习道路上的助跑器。

4月19日至21日,2024中法视唱练耳国际交流研讨会暨第五期全球视野下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来自中外百余所高校的视唱练耳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分享了各自在视唱练耳教学方面的经验,梳理、总结视唱练耳教学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共同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问题1 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解决之道 细化分班混龄教学


“学校都是按照年级来招生的,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专业水平基本是同一个程度,但他们的视唱练耳能力却参差不齐——同一张考卷,考九十分和考六十分的学生之间肯定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附小、附中阶段,同一班级的学生视唱练耳水平不均衡是突出问题。”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基乐教研室教师安娜的看法引起了与会老师的强烈共鸣。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音附中的做法是在给学生分班时更加细化,经常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在小升初时,把那些在附小阶段视唱练耳比较吃力的学生分到初一的外招班,让他们与初一新入学的学生一起从头开始学。


“在附小、附中阶段,学生的专业方向往往不明确,培养目标应以综合培养为导向。因此,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2021年实施了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程度与分班,按年级统一考试。”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副主任王晔介绍,央音附小目前只有表演专业,每个年级两个班,采用混专业编班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混专业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一些表演专业的学生上大学后选择了专修或辅修作曲、视唱练耳、指挥、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课绝不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给孩子们成为优秀音乐家打基础,是为了让他们在想要唱出心中的音乐时可以无所畏惧,想要用音乐表达时能够自由自在。


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授郝卓亚认为,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尽量让程度接近、专业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不仅有利于教学进度,更能增加孩子们探索未知的兴趣。“所有表演专业的教案统一为B级,为我们按学生的实际程度分班带来便利。”


近年,央音附中的视唱练耳从原来的按专业分班逐渐过渡到按程度和专业相结合。初中阶段,视唱练耳教学大纲分为A、B两个级别,其中,音乐综合理论为A级,其他表演专业统一为B级。高中阶段分为A+和A、B三个级别,其中,针对视唱练耳专业学生采用A+级大纲,这些专业学生从初中综合音乐理论的学生中选拔而来;作曲、指挥、电子作曲专业学生采用A级大纲,音乐学和其他表演专业学生采用B级大纲。


教案统一后,央音附中逐步实行所有表演专业统一试卷考试,即每学期末出动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出题、共同监考、共同改卷,一起协商、发现学生的问题。这一举措让所有表演专业有了统一的基础课标准,改善了基础课教学同年级不同程度的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基础课教研组组长张颖介绍,该校在建校初期采用“相同年龄在相同班级”的传统视唱练耳授课模式。但是,学生音乐能力差异很大,导致视唱练耳授课进度难以统一——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对此,校长李昕邀请多位专家来学校调研、指导。2019年,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分班,按学生实际音乐能力混龄分级教学,使得音乐能力强的学生在相同班级彼此促进,变得更强,音乐能力弱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相互帮助变得越来越好。


 问题2  课程缺乏针对性

 解决之道 不同专业分类教学


“无论是理论研究、作曲还是表演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视唱练耳课。但传统的视唱练耳课,各专业学生学的内容几乎都一样,没有考虑到各专业的特性与不同需求,不具有针对性,也没有起到更好的助跑作用。”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裴聿茹介绍,为了让视唱练耳课在所有学生的本科音乐学习中起到最大效用,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学院启动了针对表演专业的专业化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各系部不同专业的老师经过六十多次会议精细研讨,分析各专业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各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训练时的共性需求。比如,各专业都希望更注重节奏和视奏的训练,提升演奏多声部作品时相互聆听的能力;管弦系和民乐系希望加强针对管乐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训练;管弦系和钢琴系希望在高级班中加入现代音乐作品等。


不同专业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具体训练内容也有各自的独特需求。比如,声乐歌剧系希望实际作品训练涵盖各类风格、时期和体裁的作品,包括大量歌剧、艺术歌曲、合唱作品;管弦系希望实际作品训练结合管弦乐队和重奏的排练曲目;民乐系希望实际作品训练结合民乐队、民乐合奏与重奏的排练曲目,并注重调性思维训练,以便与简谱进行调性对接;音乐学系希望在实际作品训练中,除了包含西方经典古典音乐作品外,还加入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涉猎更多律制,如加美兰律制等;钢琴系希望注重培养移调弹奏、四重奏缩谱等实际应用能力。


改革后,中央音乐学院本硕视唱练耳共同课按专业进行视唱练耳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诉求设计视唱练耳课程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依据学生的音乐能力分为高、中、低三个班;对同专业的学生使用同一套视唱练耳教学方案。


期末考试同专业所有老师集体到场,共同打分、共同阅卷;同年级、同专业同标准,兼顾高中低三个班级;考试内容包含了各专业需要的能力测试,比如,节奏与读谱、视奏与视唱、听写与听觉训练、键盘和声与总谱弹唱等。此外,央音还开设了多门各具特色的选修课,例如,“视唱练耳音色听觉训练”“视唱旋律写作”“中国调式视唱练耳训练”,弦乐“音乐作品节奏综合训练与听觉分析”、声乐“近现代声乐作品训练”。


各专业师生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视唱练耳课变得更有意思了,由此更提升了对音乐的兴趣;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符合各自专业的需要,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升专业能力。

 问题3 地方院校教学资源薄弱

 解决之道 根据定位错位发展


来自地方院校的许多老师反映,教学资源、生源质量在地区、院校之间分布不均衡,比如,东部地区的院校比西部地区院校的教学资源丰富,生源质量较高;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普遍比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好一些;而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一流院校占据了近70%的优秀生源,普通地方院校的优质生源较少。这些不均衡造成了目前国内视唱练耳教学的分化和诸多困难,如地方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课时保障不充分,教学经费投入有限;视唱练耳从原来公认的重视程度逐渐弱化,一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减少了该课程的课时分配,在此背景下保证课程原有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成为难点,等等。


如何面对、解决这些困难?


星海音乐学院原副院长雷光耀认为,各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同,在教学中应发挥所在地区地域的特色和优势。比如,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培养拔尖音乐人才,地方院校培养具有综合能力、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性音乐人才,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不同类型的院校在视唱练耳教学上有所侧重、各有不同,可实现错位发展。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乐理教研室主任张乐表示,生源质量不同,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随之不同——一流院校的学生入学起点高、素质好,教学侧重高深精;地方普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普及型音乐人才,其视唱练耳侧重为学生打好基础、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做好铺垫。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姜秦丰认为,唯有积极探索学科内核,深度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最新成果,深挖人类音乐听觉认知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的教学困境。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党总支书记、作曲系教授黄茜建议,可以尝试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推进视唱练耳学科的数字化建设,包括构建多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建立线上学习社区,增加在线协作学习的模式;完善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为老师们在教学管理上减负,为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发展趋势 

民族民间音乐融入日常教学


“1998年我刚刚留校时,偶然发现民乐系的同学在视唱练耳课上大量学习大小调后却唱不准中国调式,那时我就开始留意这一问题的发生与解决。”央音视唱练耳教研室副主任王晔介绍,2022年学院开设了本科、研究生联合选修课“中国调式视唱练耳”。课程从五声调式入手,内容包括民歌、传统器乐、说唱、戏曲等。去年有23名作曲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今年除了作曲专业,还有4名音乐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生、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生及部分民乐学生选修该课。


雷光耀分析,中国的视唱练耳学科体系源自国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视唱练耳同仁们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戏曲内容融入教学,逐步形成了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民族化的教学特色。地方院校分布在不同地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除了给学生打好音乐基础,还肩负着传承当地音乐文化的责任和义务。星海音乐学院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纳入广东地方音乐,让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更好地弘扬岭南音乐文化。


张乐认为,完全照搬、套用俄罗斯体系或法国体系并不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每个学校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总结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改变,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都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四川音乐学院也调整了视唱练耳课程,将藏羌彝音乐元素融入课程中。


姜秦丰认为,目前,高校对于适合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音乐听觉发展的研究方法比较欠缺,需要视唱练耳教师深入汲取中国传统音乐的养分,通过广泛学习中国民歌、戏曲、说唱艺术,不断总结、建立起中国传统乐理的独特理论思维方式,探索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视唱练耳教学之路。



- THE END - 

↓ 点击图片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热门文章精选 


《音乐周报》2024.5.1目录


“中华戏歌创演计划”戏歌作品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王羽佳的“心跳实验”:音乐能统一人们的心率


他是作曲界的“服务楷模” | 人物


“水团”究竟该如何定义?| 争鸣


这支乐团成为中国新生代乐团中的现象级存在


美育浸润,音乐教师如何行动 | 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声健解读文件精神

清唱!当声乐艺考没有了钢琴伴奏

Q:想订阅《音乐周报》?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乐周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